close
許多人說,台灣不乏同情心,卻欠缺同理心。
同情心出自感性,同理心出自理性。社會上每當有人陷入困境,需要幫助,來自四面八方,金錢物質從不缺少,
但往往過度濫情,使當事人受不了。
有一個母親因車禍失去伴侶、兒女,一時不知所措,媒體報導後,捐款如水湧入,
但她卻婉拒熱心人的好意,她說欠缺的不是金錢,而是關懷撫慰,幫她度過困境。
同樣有些安養機構也拒絕外界探視,因熱心人往往以金錢和物資為考量,讓院童有吃不完的零食,穿不完的衣物,玩不玩的玩具,
反而養成浪費的習慣,這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社會充滿對立、謾罵,也是缺乏同理心引起。
同理心是感同身受,設身處地,換個位子,換個角色為對方想想,如此對方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一目了然。
先聖先賢告訴我們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人要求別人多,要求自己少,處處抱怨,時時不滿,這也是缺乏同理心,
如果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加強同理心,事情可能就不一樣。
同情心固然需要,同理心也不能少。少了同情心社會冷冰冰,少了同理心社會鬧哄哄。
社會充滿同情心與同理心,才會和諧圓滿溫馨。(喜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