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人間世〉篇。莊子借孔子和顏回的對話,提出了「心齋」說:要人專一心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所謂「氣」,是「虛而待物」。意思是:要讓我們的心,像一面明鏡,像一池清水,可以觀照世界,容受萬物。「心齋」的境界很高,而它的論述「材與不材」、「以無用為大用」,更是顛覆俗世的思維,既讓人著迷,也使人眩惑,當然更備受批判。推其緣由,應當是「出世」、「入世」的我見。然而,想要好好在「人間」安頓,也真是不容易的事,且看自來對「人間」所發出的感喟:

「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

「閉眼即關門,人間事倦聞。」

「厭向人間住,逢山欲懶歸。」

「由來人間事,翻覆不可知。」

「縱橫憂患滿人間」

「人間得喪了無憑」

「人間何處不巉巖」

「人間無處可埋憂」

「人間事勢豈不見,徒自辛苦終何為?」

「輾轉無成到白頭,人間舉眼盡堪愁。」

「人間後事非前事,鏡裡今年老去年。」

「若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

「獨眠林下夢魂好,回首人間憂患長。」

如何化解這些感喟和無奈,大概也只能各憑慧根,自求多福了:

「南宗北宗皆如此,天上人間更問誰。」

「常說人間法自空,何言出世法還同。」

「憑君記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

「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胸次九流清似鏡,人間萬事醉如泥。」

「未始歡戚兩忘者,始是人間出世人。」

「鵬鷦共適逍遙理,誰復人間問不平。」

「人間幸有蓑與笠,且上漁舟作釣師。」

「誰信人間是與非,進須行道退忘機。」

這些了悟或自解之語,雖然涵蓋面很廣,也各有一定的道理,但畢竟是因為不同的生命理念和生活背景而產生的。看來,面對「人間」的詭譎多變,或許也只能求其適意,從吾所好了。當年高僧慧遠隱居廬山,持律精苦,過午不食,送客無論貴賤,不過虎溪,卻也作詩買酒,接待陶淵明,又親送陸道士過虎溪數百步,大笑而別。「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這就是善處「人間」的不二法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