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惱中自有清涼地


在夏日當中,除了悶熱燠熱溽暑之熱,
還有種種心的灼熱交相侵迫。
但是視世間為火宅的佛法,
也指出了一條心念一轉就能澄清自在的活路。

 當太陽直射北迴歸線,造就了北半球最熱 的夏季,位居亞熱帶的台灣,自然難逃熱浪侵襲。尤其置身都市叢林中的現代人,街上所觸是冷氣加上汽機車排放出的廢氣,濁熱之惱難熄。而內心也因環境不堪,比平日更加煩躁難安。許多人因而企盼老天爺下場及時雨,為酷熱大地澆灌清涼甘露;有的人乾脆驅車郊外,冀望蟬鳴唧唧、泉水淙淙為惱熱身心尋覓安頓的生機。

 不過在難耐暑日蒸騰之際,遙想佛教誕生地的印度,會發現那裡的一切恐怕更令人思之就已蒸出一頭汗。當地夏季氣溫高達攝氏四、五十度,居民對「熱」的感受格外深刻,對「清涼」也就特別殷盼。

 在原始佛經裡,描寫熱與清涼的詞句相當多。而佛教裡所謂的熱,除了指因外界環境引起的身體之熱,也進一步將心的煩惱以熱形容,因此而有「熱惱」之說。例如造成心的苦灼的貪、瞋、癡三毒,又被稱「三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可畏,猶如「火坑」;眾生一念惡心起,猶如帶業往生下地獄般地受苦受難,而有「八熱地獄」之喻。

 《法華經》裡更直接點出眾生所居住的環境,就像是「火宅」一般,但眾生蒙受各種迷惑,仍不知警覺。就好像置身失火的屋宅,仍不知置身其中,依然嬉樂自得。

 而面對這些熱惱,「清涼」應該是最為大眾所期盼的。因此以消除眾生煩惱為要的佛法,便點出許多讓大眾從熱惱焦灼中得以出離的清涼法門。觀音菩薩手持的甘露淨水,便是遍洒人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得獲清涼的大菩薩。《華嚴經》上也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比喻菩薩之悲德如妙月清淨,輝映蒼穹。另外,《阿彌陀經》更指出佛國淨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具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念佛生淨土》一書中闡述清涼的定義,佛法中的涼代表著清心寡欲,代表了清涼境界,也代表著智慧。煩惱越少,感覺到的世界越清涼,煩惱越多,看到的世界便像是大火正在燃燒。而如果能在炎熱的天氣,達到心無牽掛,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也能體會距離佛國淨土越來越近。

 由此可知,眾生之所以有種種煩惱,主要來自於內心,《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造成熱惱的五蘊主要是由於面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後,產生了種種的心理活動。當外界的環境一動,我們的心也跟著動。所以對環境產生好壞的判斷,其實都來自於五蘊身心接觸外界以後,心念造作而生種種苦。

 因而聖嚴法師也曾指出,如果心清淨,則在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如果有天堂的心,人便在天堂;如果感到悲慘,便是在地獄。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想斷除煩惱,就要讓自己的身心不受環境變化而干擾。

 其實,無論外境如何,都出於心造,源於心受。心境煩惱,便處於火宅之中;心境清涼,便生於佛國淨土。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因此面對酷熱的暑日,想要得到清涼自在,或許不必奔赴避暑之處,而試著從心念的轉變開始,也能在灼熱中覓得一方清涼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