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忍讓也是一種人生藝術,是有其技巧存在的。
達到一定境界的人不僅能夠圓融地處世,更能成功地達到事業的頂峰。
1、外柔內剛
能忍與否常常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因而忍一般是指每個人的精神心理承受程度,讓則是將這種忍的精神在個人的行為之中表現出來。
換言之,忍是讓的內在思想根本,讓是忍的外在具體表現。
當我們已開始擁有忍讓心境後,就應該注重忍讓的技巧了。
例如:微笑的臉龐,文雅得體的舉止、言語等可以使人如沐春風,不覺間受到感染,
或者改正自己的粗暴、無禮,或者以禮還禮,禮尚往來,讓這種美德不斷影響周圍的人,逐漸形成一個祥和、安寧、謙遜、識禮的氛圍。
對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即使是懂得「忍讓」之人,其技巧的高低,也會導致結局的好壞差異。
《菜根譚》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
牙齒較之於舌頭,自然是堅硬剛強的,可是它們卻經不起蟲蛀菌噬,常被腐蝕得不堪入目,
直至完全脫落,而柔軟的舌頭雖經酸甜苦辣,卻毫髮無損,安然無恙。
世人應當明白:內「剛」固可喜,若外亦「剛」則堪憂矣。
外柔內剛,就是自己有主見,有原則,不同流合污,
而在行動語言上則委婉、圓轉、不恃強、不淩弱,不與人攀比,不爭口舌之勝,不顯貴露富。
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
人生應有外柔的意識,不為無謂的雌雄之爭而浪費人生短暫的時光,拋卻人生的使命。
當我們理解了《菜根譚》中「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
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人其年必長。
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之言,自然能夠平衡內心與行為,行事處世方能達及外柔內剛之道。
2、天道忌盈
宇宙中存在著自然法則,中國的聖哲們也素來講究道法自然。
無論是在天地、陰陽、晝夜等事物間還是在男人女人之間,自然之道均能創造出一種平衡,一種動態的平衡。
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失去的話,災難的產生也就是必然的事。
月在天,有盈有虧;水在地,潮漲潮落;人在世,生老病死等都是自然法則的體現,
沒有誰能抗拒得了,也沒有誰能躲避得掉,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同樣也是不能以極端的方式來面對人生。
過分的積極或過分的消極,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過分的剛強與過分的柔弱,也不是完美的性格。
欲取得生命的平衡,就應該做到思想與行動上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就是能夠在理智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緊張與鬆弛,
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到一種和諧、穩定與統一。
盛極而衰,是自然的規律。於是,人最愉悅的生存狀態,當是在極權與無助、滿足與貧困、傲慢與謙卑、過剩與不足之間。
於是,為了達此狀態,則必須平衡內心與行為,而要保持這種平衡,則只有做到謙虛。
所謂謙虛,即虛心、謙遜而不自滿。不自滿方能經常保持一種「空」的狀態,因此可以得到更大、更多的益處。
謙虛是人類最為美好與可貴的道德之一。
儘管這種美德表現為謙卑與忍讓時會給人以吃虧的感覺,
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種所謂的吃虧正是為了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得到更大的益處而已。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反之「有失亦必有所得」。
你看那溫室中的花朵,雖得四季常春,卻失去了傲立風霜雪雨中的堅韌;
為官者得到了榮華富貴,則必然會失去閒情野趣、自由之身,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
潛心求學之士失去的是遊玩的時間,得到的卻是知識的積累,思想的昇華,人格的完善。
《易經》是一部最富有人類智慧的經典,從中我們能夠明白,
轉禍為福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物剛剛開始之際處之泰然,安然地等待它的極盛的到來。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在「大有」卦之後的「謙」卦是所有卦中最好的一卦,
因為只有它的六爻全是吉利的,除此之外,沒有一卦是全吉或全凶的,可見謙虛的力量之偉大。
謙虛是一種美德,一種令人尊敬的美德,即使是在最卑微之處,謙虛亦能發出絢麗的光輝,使其得以善始善終。
《易經‧謙卦》中有這樣的話:「天的法則,虧損滿盈,增益謙虛;
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人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福謙虛;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虛。」
無論是可知的事物——天、地、人——也好,還是不可知的事物——鬼神——也好,均對謙虛大加讚賞、頌揚,
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以「謙虛」為人生的準則嗎?
難道我們還不知該如何地待人處事嗎?
學會謙虛就可學會忍讓。
東漢時魏國的黃瓊,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是魏太子太傅黃香。
黃瓊因其才學名望,常有公卿大臣們推薦他做官,但皆被其託病推辭了。
後來才勉強應朝廷之詔,出任官職。
對他非常了解的太傅李固知曉後,寫來一封信,言道:「常聞語曰:曉曉者易拆,皎皎者易汙。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以此來提醒黃瓊:過於堅硬的,容易斷;過於潔白的,則容易被污染。
故而,我們明白了驕兵必敗、驕將必失的道理後,就應該在自己的事業到達頂峰之時,記住天道忌盈的道理,避免失敗、災禍的降臨。
謙虛者,忌盛氣淩人;謙虛者,忌狂妄自大;謙虛者,忌驕橫跋扈;謙虛者,忌好大喜功。
謙虛者,須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對權勢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對名譽的欲望,
以冷靜、平和、謙卑的心態來指導自己人生的方向,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
這也正是《易經‧謙卦》中「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這句話給我們的啟迪。
回過頭來,我們可以看看一位西方人在研究《易經》時對「謙卦」六爻的解釋。
「底線:要求和期望不太多,也不太少。因為以有節制的方法接近事物,故而大、小事都能獲得成功;
「二線:以節制為原則,公平地對待他人,也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公平的對待。
        平等的觀念獲得他人的認同、喜愛,故而他人樂於與之共同前進;
「三線: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夠不急不躁地執行自己的計畫,喜歡簡單、中庸方法的人會很樂意參與;
「四線:能給予他人以幫助,並為此贏得他人的尊重和獎勵。
        因有平等的觀念做指導,故而能不使自己屈從和卑下,也不吹捧和鄙視他人;
「五線:看穿他人的企圖,當有人想利用自己的慷慨時,學會使用一定的手段和力量來堅持自己的權利和原則。
        即使自己不富有,也會得到鄰人朋友的幫助;
「上線:讓自己的生活環境整齊、清潔,沒有顛倒世界的欲望。
        明白自己的短處、弱點,在糾正他人錯誤之前,應先使自己的素質增強。」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謙虛則能忍讓,但卻非無原則的「愚謙」、「愚忍」。
學會謙虛、忍讓,自能凡事不爭勝、不強求。
天道也忌盈,何況人道呢?
3、難得糊塗
聰明有大聰明與小聰明之分,糊塗亦有真糊塗與假糊塗之別。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說過:「聰明難,糊塗也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可見「糊塗」是如何的「難得」。
現如今,無論是得其精體者也好,附庸風雅者也好,為官者也好,布衣平民也好,
鄭板橋「難得糊塗」四字可謂是隨處可見,但真正能理解其含義者卻不多,也確實不容易。
當初鄭板橋在為官之時,將官場、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徹而又無以力釋之時,
又因其性情剛直,不諂媚、不圓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憑一己之力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只好在「糊塗」之中尋求遁世之術。
老子曾對孔子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
意欲借善做生意的商人總是將其寶貨深藏不露,等待識貨之主人到來,
有真才實學的君子總是憑愚笨的容貌來隱藏自己,等待關鍵時刻來臨時方顯山露水,來說明一個人不可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
否則,白白耗費精力,又招致他人的反感。
「滿招損,謙受益」已是耳熟能詳。它的本意是說驕傲自滿的人會給自己帶來損害,而謙虛的人則會得到許多的教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句話也是說一個人不可太過精明,事事清楚明白,不給人留些餘地,最終只會給自己造成傷害。
人畢竟沒有三頭六臂,當你時時事事比別人聰明、能幹時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嫉妒,
終究「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導致自己無謂地傷害甚至犧牲。
真正聰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瑣碎小事上錙銖必較,此時「糊塗」一下又何妨?
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則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就行了。
人性本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志之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有時又不得不在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中巧施機智,
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為人所厭惡警戒,故而應學會藏巧於拙,「用晦而明」的處世方法。
就像元末的朱元璋,當他率部攻佔了南京以後,聰明的他聽從了耆老朱升的建議,
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在群雄並峙之機,
不但避免了因嶄露鋒芒而成眾矢之的,又贏得了時間,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予以各個擊破;
成功地實現了陳倉暗度的計謀,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的是聰明人有時也會做蠢事。
但「難得糊塗」卻是說聰明人表面上愚拙,實則內心清楚明白,
「糊塗」有時是不得已而為之,有時卻是故意的,為不同流合污,成為保全自己的人格、尊嚴之舉。
俗話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
也就是說,有些看似「愚笨」、「糊塗」的人事實上卻是最聰明的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即堪稱是這樣的一個人。
當時的郭德成,有位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自己則官任驍騎將軍,可以自由出入宮中,頗得皇上的偏愛。
有一天,皇上召他入宮,在出來時,皇上悄悄塞了兩錠黃金給他,並讓他不要張揚出去。
受到恩寵的郭德成恭恭敬敬地謝恩後就將黃金藏到了靴筒中。
走到宮門口的郭德成一反常態,東倒西歪全然一副醉酒的樣子。
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靴筒中的黃金自然就露了出來。
守門的侍衛一見馬上報告朱元璋,朱元璋卻不以為意地告訴侍衛說:「那是我賞賜給他的。」可這件事依然鬧得個滿城盡知。
於是有人責備郭德成,說他沒有遵從皇上囑咐,讓他不要張揚,他反而故意顯山露水。
但看似「糊塗」的郭德成卻自有一番見解:「宮廷內戒備森嚴,哪有藏著金子出去不被知曉之理?
知道的說是皇上賞的,不知道的還說我是從宮中偷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到那時,我豈不是百口莫辯?
再說,因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我可以進出無阻,又怎知這次不是皇上試探我呢?」
郭德成的這番分析實是入情入理,況其所說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此他能防患於未然。
如此「糊塗」之舉,免卻了許多麻煩與災禍,不可謂不聰明矣。
細細思量,郭德成的「糊塗」緣於他無貪財之心,無貪勢之念,能忍利益的誘惑。
「糊塗」運用到商戰中,是為了取勝,運用到社交中則為了左右逢源,處理好彼此的關係。
當我們在修身養性時,「糊塗」常可使我們心境平靜,無欲無貪,
正如「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一樣。
小事糊塗者,輕權勢、少功利、無煩憂,則終成正果;大事糊塗者,則朽木不可雕也。世人應慎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