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悲智雙運

在日常生活與人的相處中,有時好意幫忙,而慘遭「好心被雷打到」之冷對待的窘境,或者陷入越幫越忙的災情;有時因緣不具足,無法協助,卻受到「你真不慈悲!」的指控。深深感受到菩薩行的不易,有時候會想「佛菩薩會怎麼看待這些問題呢?」在《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說到(大正四七,四二四頁下):「上從海德初際如來,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行,不捨含情,三輪普化。」即知悲心與智慧是諸佛實踐菩薩道以來,不可缺的兩大支柱。

又《維摩經抄》中說(大正八五,四二五頁下):「有悲,故涉有而廣度眾生;有智,故觀空而不著。」就是因為菩薩的悲心使然,故不會拋棄眾生;也因為有空性的智慧,不會因此而執著某些眾生的情。為什麼「悲智雙運」有那麼重要?因為「若但有憐愍心無智慧,則心沒在無眾生,而有眾生顛倒中;若但有空心捨憐愍度眾生,心則墮斷滅中。是故佛說二事兼用。」(出自《大智度論》大正廿五,六一四頁下)說明人不可以流於濫慈悲的無智之行,自以為自己慈悲的言行,都利益了大眾,卻從不反省對大眾是否有實質的利益?又誤以為空性慧是把利益眾生的心空掉,反而墮入無法開發智慧的泥淖中。

總之,《觀無量壽佛經疏》闡明了諸佛菩薩是(大正三七,二五八中):「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實是因為悲憫眾生種種苦痛,這智慧是因一心想要有效引領大眾離苦得樂所激發出來的。悲心無窮無盡,故所開發的智慧也無窮無盡,而能普及利益更多的人。即知平日的思惟與言行,只有時時兼顧悲心與智慧的運用,修行才不會偏頗。(芷嚴/輯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