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敞開心胸 與學會放手
 
一位敏銳、年輕的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他大部分人生都「活在腦袋裡」,活在文學和哲學裡。有一天,他信步走在羅浮宮,發現自己被西元前五世紀的阿波羅雕像深深吸引,只不過這座雕像僅剩下軀體,頭顱早在幾世紀前就已遺失。里爾克了解到這位天神完整且直接地以身軀表達祂的存在和能量──祂的「光明」。根本就不需要頭顱。

存在不是只關腦袋的事
站在雕像面前,里爾克發現自己漸漸地明白,他錯過了?#92;多他根本不知道的生活面向。「我們無法認識祂那傳說中的頭顱/也無法看見如圓熟果實般的雙眼,」里爾克在詩作《遠古的阿波羅胸像》中寫道:「然其軀體卻滿溢光華/像盞明燈,現已趨微,然其全部的能量在其凝視中。」里爾克明白這股能量來自阿波羅的整個身軀,而不是臉上曾存在的思緒或情緒所能傳達的。他在詩作的結尾寫道:「否則這石塊……不會,在其邊緣/像星辰般爆裂/因為無處/可以逃開祂的目光。你必須改造生命。」

這個訊息重重地撞擊著他:存在不是一件只關腦袋的事;他必須徹底地用不同的方式迎向生命,他原來生活的「心智模式」無法解釋他在雕像前的體驗,「你必須改造生命」,他做出結論。事實上,某些事已然改變。

放下你的心智模式
每個人都有一套解釋事情運作和自己喜好的方法。心理學家常常會用兩個專有名詞──「心智模式」(mental modely)或「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來形容無論在有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們所使用的內心地圖,試圖找出我們過日子和做出各種大、小決定的方法。

心智模式可以視為在生命中學習經驗的累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了分辨哪些事情可行,哪些事行不通。這些經驗的累積,形塑了我們的心智模式。我們對老闆的個性和她對事物特定的因應方式,建立了一套模式;對家人出遊該做哪些事情才會順利,哪些事情又會惹來麻煩也有一套模式;一套讓自己在工作上領先的模式;一套讓自己可以順利通過車流,準時上班的模式。

然而,任何一個心智模式的問題就出在,它總是依據過去的資訊運作。相反地,真正的願景不是將適用於過去環境中的解決辦法再次套用,而是來自現今最直接的需要。我們會有新的老闆,孩子會長大,工作的部門會進行改組,道路施工也會改變我們的交通模式。

生活總是出奇不意的打破我們的心智模式,我們不斷地被那些不符期待的人事物驚嚇。過了這麼多年,我們自以為完全地了解另一半;然後他卻做了一件事,讓我們明白了它的本質有?#92;多我們尚未釐清的部分。

就像里爾克站在雕像前一樣,我們在讀了一本書或進行了一段對話之後,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錯過了極為重要的事。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會喚醒我們的內在。此時此刻,我們生氣蓬勃,沒有模式。這正是大家想要的,真切的感受生活。

打破習以為常的思考習慣
因此,當危機逼使我們進入渾沌不明的狀態,又沒有任何逃脫的計劃時,正是讓我們有機會找出生命的真意。當我們釋放那些造成偏見的習慣和執著後,我們將會驚喜地發現一些感覺、意象和能量相繼湧現。心智模式會造成阻塞,把?#92;多資訊排拒在意識之外。而我們現在必須做的就是找出方法讓心智模式暫時停止運作,才能讓這些感覺、意象和直覺浮上檯面。

首先是找出方法,打破習以為常的思考習慣,讓注意力可以自由地深入我們的意識,找到其中可用的訊息。在這一章後面的內容中,我們將針對如何短暫停止心智模式運作的過程,以及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加以探討。到了第四章,我們將學習里爾克所使用的步驟,如何將意識轉換到新型態的資訊上。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像里爾克一樣的藝術敏銳度,或是具有能力找到所處環境的完美意象,和利用它當成一個已然成熟、發展完整的意象來出發。但是,只要透過洞察力,我們都可以學會如何放掉舊模式,迎接新模式。

練習「自由注意力」
第一個步驟是練習「自由注意力」。為了要充分地享受接下來練習所帶來的好處,掌握第一個練習是有必要的,我們得投身在自由的專注中,也就是尚未依附在即將出現的意象上,仍然處於保有警覺的狀態中。自由注意力意謂著不受分心干擾,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警覺心,非常類似登山者走在山壁的刀鋒邊緣一般。這需要我們的全副心力。

當我們在練習自由注意力時,我們在與自我強大的條件作用對抗。所謂的自我,我指的是有一部分的自我透過貼標籤和分類的方式試圖保留熟悉的事物。自我將可能對現況造成威脅的新經驗放入舊的箱子裡,於是我們就能加以評斷並且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

每一天當我們在這紛擾的塵世中醒來,我們的自我就開始對事物進行分類,讓它們看來熟悉。破壞現狀本來就具有威脅性;倘若我們有所覺醒,它們就可能引發焦慮。因此,自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恐懼和潛藏於恐懼中的元素牢牢地鎖住。◇
文/提摩西.巴特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