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 行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般人信仰宗教,信仰層次不高的話,都想向所信仰的對象祈求富貴平安;稍有程度的宗教徒,則希望要修行。確實,修行才能淨化自己,修行才能改變自己,修行才能莊嚴自己,修行才能完成自己。但是,怎樣修行呢?禮拜、祈禱、讀經、唱詩,就能算是修行嗎?其實真正的修行,有另外的層面:
一、感動的好事存在心裡:一個修行的人,對於世間很多好人好事,要常常心生感動;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也要有許多讓人感動的表現。世間上,你讓我感動,我讓你感動,每一個人都把一些感動的好事存在心裡;存在心裡的感動,影響才會久遠。我們看,世間上有一些人,在偏遠的山區行醫,一做就是數十年;有的人在養老院布施愛心,行善不落人後。老頭陀在深山古剎,每天為世界祝願;佛教的信者,重在無相布施,因為他們不好名、不好利,他們把感動存在心裡,以此做為修行。
二、讚歎的語言說在口中:宗教徒有沒有修行,先從他的語言開始做起;口無遮攔的批評這個,毀謗那個,必定不是一個修行人。真正修行的人,語言裡都充滿了讚美的聲音:「偉大的聖者」、「善良的好人」;他讚美別人的善心,感恩大家的善行,對別人喜捨的美事,經常表示讚歎,表示羨慕。所謂「口中好語出妙香」,他的人格自然因此而芬芳飄揚。
三、真誠的笑容現在臉上:有沒有修行,有時候從臉上的表情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每天哭喪著臉,一點笑容都不肯布施的人,你能說他有修行嗎?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沒有錢布施,沒有錢做善事,不重要;你口中的好話,臉上的笑容,給人的歡喜,讓人家歡喜,其實就是修行。
四、清淨的戒行表在舉止:戒行並不是說,煮過葷腥的鍋碗不可以用來煮食三餐,也不是某年某月某日一定要去放生;真正清淨的律儀,是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佛經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只要吾人目不邪視,耳不亂聽,走路端莊,舉止安詳,心裡清淨,行為正當,那就是很好的修行了。
五、信仰的真誠重在奉獻:要做一個宗教信徒,學習的不是貪求;真正一個修行者,先要學習吃虧,學習奉獻,因為給人等於播種,有播種才有所得。春夏不播種,秋冬那裡有收成呢?所以真誠的信仰,要先明白「給人就是給自己」,就如我發起「百萬人興學」,希望把大學留在人間,把功德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學習。
六、慈悲的行為用在平時:一個有信仰的修行人,不能沒有慈悲。說話要慈悲,做事要慈悲,待人要慈悲,舉心動念都有慈悲;一個有修行的人,什麼東西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慈悲要用在平時,並不是某一個地方地震海嘯,我們捐款,趕上熱鬧的慈悲;也不是做一些捐獻,圖個善名。真正的慈悲,只在每日二六時中,行為不侵犯他人,語言不傷害他人,心裡不詛咒他人,甚至行住住臥都不傷害蟲蟻,一言一行都不失去慈悲,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星雲大師 |
一般人信仰宗教,信仰層次不高的話,都想向所信仰的對象祈求富貴平安;稍有程度的宗教徒,則希望要修行。確實,修行才能淨化自己,修行才能改變自己,修行才能莊嚴自己,修行才能完成自己。但是,怎樣修行呢?禮拜、祈禱、讀經、唱詩,就能算是修行嗎?其實真正的修行,有另外的層面:
一、感動的好事存在心裡:一個修行的人,對於世間很多好人好事,要常常心生感動;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也要有許多讓人感動的表現。世間上,你讓我感動,我讓你感動,每一個人都把一些感動的好事存在心裡;存在心裡的感動,影響才會久遠。我們看,世間上有一些人,在偏遠的山區行醫,一做就是數十年;有的人在養老院布施愛心,行善不落人後。老頭陀在深山古剎,每天為世界祝願;佛教的信者,重在無相布施,因為他們不好名、不好利,他們把感動存在心裡,以此做為修行。
二、讚歎的語言說在口中:宗教徒有沒有修行,先從他的語言開始做起;口無遮攔的批評這個,毀謗那個,必定不是一個修行人。真正修行的人,語言裡都充滿了讚美的聲音:「偉大的聖者」、「善良的好人」;他讚美別人的善心,感恩大家的善行,對別人喜捨的美事,經常表示讚歎,表示羨慕。所謂「口中好語出妙香」,他的人格自然因此而芬芳飄揚。
三、真誠的笑容現在臉上:有沒有修行,有時候從臉上的表情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每天哭喪著臉,一點笑容都不肯布施的人,你能說他有修行嗎?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沒有錢布施,沒有錢做善事,不重要;你口中的好話,臉上的笑容,給人的歡喜,讓人家歡喜,其實就是修行。
四、清淨的戒行表在舉止:戒行並不是說,煮過葷腥的鍋碗不可以用來煮食三餐,也不是某年某月某日一定要去放生;真正清淨的律儀,是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佛經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只要吾人目不邪視,耳不亂聽,走路端莊,舉止安詳,心裡清淨,行為正當,那就是很好的修行了。
五、信仰的真誠重在奉獻:要做一個宗教信徒,學習的不是貪求;真正一個修行者,先要學習吃虧,學習奉獻,因為給人等於播種,有播種才有所得。春夏不播種,秋冬那裡有收成呢?所以真誠的信仰,要先明白「給人就是給自己」,就如我發起「百萬人興學」,希望把大學留在人間,把功德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學習。
六、慈悲的行為用在平時:一個有信仰的修行人,不能沒有慈悲。說話要慈悲,做事要慈悲,待人要慈悲,舉心動念都有慈悲;一個有修行的人,什麼東西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慈悲要用在平時,並不是某一個地方地震海嘯,我們捐款,趕上熱鬧的慈悲;也不是做一些捐獻,圖個善名。真正的慈悲,只在每日二六時中,行為不侵犯他人,語言不傷害他人,心裡不詛咒他人,甚至行住住臥都不傷害蟲蟻,一言一行都不失去慈悲,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